采摘葡萄。
本报讯 时下,葡萄卖得俏,47岁的肖向在田间地头忙活着。地里,三五成群的游客一边挑选葡萄,一边享受着田园风光。“看,这些都是‘金疙瘩’。”肖向说。
17年前,肖向和妻子一直在外奔波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从入不敷出到好日子,葡萄种植改变了肖向一家人的人生轨迹。
肖向的葡萄基地位于水城县龙场乡发堤村肖家寨组。这里海拔达1700余米,下面是滚滚流淌的北盘江,他的葡萄基地就在一座高600余米的悬崖上。
一直以来,他和所有村民一样,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,“山高地陡,人还被拴在了地里。”肖向说,“娃娃、老人都要生活,守着土地可不行。”
迫于生计,2012年,他和妻子远走他乡,到广西挖矿,到昆明卖菜,到广东打工……最终,两人来到了云南曲靖投奔亲戚,在一家葡萄园里推豆腐卖。看着当地每亩地能产4000多斤,价值10000多元的葡萄,肖向“眼红”了,“他们能种,为啥我不能?”
肖向利用闲余时间,开始“偷师学艺”,摸索种葡萄的门道。2014年,肖向回到发堤村,向亲朋好友借款数万元,当上了“山大王”,成为龙场乡第一个“葡萄人”。
从第一株苗种下开始,肖向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用心,吃在地里、睡在地里,施肥、浇水、锄草,不敢怠慢。
葡萄长势很快,一天一个样。当葡萄在悬崖上开花结果时,肖向悬着的心渐渐平静下来。 2016年,几亩挂果的葡萄给他换来了数万元的现金。还清部分外债后,肖向扩大种植规模,目前共种植葡萄50余亩。去年,肖向经营的跃旺葡萄种植园,提供了900余人次就业。
“以前村民从没想过,大山上也能种葡萄,肖向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。”发堤村村委会主任陈进介绍,在肖向示范带动下,目前发堤村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的500亩精品水果基地,共涉及贫困户54户,去年贫困户实现年户均增收2000元。(刘定珲 谢 勇)